孙权偷袭关羽***刘备为什么不及时救援
占领益州之后,必须占领益州的门户汉中,益州战略上才能比较安全。而在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,曹操也在进攻关中,接着就进攻了汉中的张鲁。刘备占领益州的时候,曹操也占领了汉中。所以,占领益州之后,汉中之战马上就开始了。
《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建安二十年》
张鲁之走巴中也,黄权言于刘备曰:"若失汉中,则三巴不振,此为割蜀之股臂也。"备乃以权为护军,率诸将迎鲁;鲁已降,权遂击朴胡、杜?C、任约,破之。魏公操使张?督诸军徇三巴,欲徙其民于汉中,进军宕渠。刘备使巴西太守张飞与?相拒,五十馀日,飞袭击?,大破之。?走还南郑,备亦还成都。
这只是试探性的进攻,互有攻守,各有胜败,并没有分出胜负。但刘备对汉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,志在必得。但益州刚平定,所以这次试探性进攻之后,刘备没有继续大举进攻,而是回到成都休整军队。建安二十一年,刘备在**劝说下,再次率军大举出兵,进攻汉中。
《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建安二十二年》
**说刘备曰:"曹操一举而降张鲁,定汉中,不因此势以图巴、蜀,而留夏侯渊、张?屯守,身遽北还,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,必将内有忧逼故耳。今策渊、?才略,不胜国之将帅,举众往讨,必可克之。克之之日,广农积谷,观衅伺隙,上可以倾覆寇敌,尊奖王室;中可以蚕食雍、凉,广拓境土;下可以固守要害,为持久之计。此盖天以与我,时不可失也。"备善其策,乃率诸将进兵汉中,遣张飞、马超、吴兰等屯下辨。魏王操遣都护将军曹洪拒之。
这次仍然是互有攻守,互有胜败,但战略形势是曹洪率魏军防御,刘备率蜀军主动进攻,刘备此次出征的意图很显然是必须拿下汉中,把益州的门户控制在自己手里。
《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建安二十三年》
刘备屯阳平关,夏侯渊、张?、徐晃等与之相拒。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,徐晃击破之。张?屯广石,备攻之不能克,急书发益州兵。诸葛亮以问从事犍为杨洪,洪曰:"汉中,益州咽喉,存亡之机会,若无汉中,则无蜀矣。此家门之祸也,发兵何疑!"
刘备在前方进攻不利,遇到困难,要求益州增兵,诸葛亮问杨洪,杨洪给的意见也是非常清楚的。这就是说,无论是黄权、**还是杨洪,都很清楚汉中之于益州的重要性,所以必须要拿下汉中。
到建安二十四年,刘备终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在定军山击败并斩杀了魏军大将夏侯渊,还有曹魏任命的益州刺史赵?。魏军在受到严重挫败之后,被迫退守阳平关,张?收拾残部,和刘备隔汉水对峙。
当年三月,曹操自帅大军出斜谷,想夺回汉中,但未能成功。加上雨季来临,曹军后勤补给困难,不得不在五月退回关中,从而彻底失去了汉中的控制权。七月,刘备就在汉中筑坛称王,是为汉中王。
早在之前一年,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十月,宛城发生侯音之叛,勾结关羽。虽然曹仁很快就平定了侯音叛乱,但关羽仍然在建安二十四年夏天率军北伐,围襄阳,困樊城。八月,关羽又借着汛期汉水暴涨,擒于禁,斩庞德,威震华夏。
曹操十月才从长安回到洛阳,本来想亲自率军解襄阳和樊城之围,被司马懿和蒋济劝阻。孙权本来亲自率军围攻合肥,策应刘备在汉中、关羽在襄阳的军事行动,但这时候看到刘备已经占领汉中,关羽在襄樊进展顺利,只有他自己在合肥吃了败仗,所以才主动和曹操勾结,偷袭荆州,擒斩关羽,背弃了孙刘联盟。
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,刘备在汉中的战役刚结束,并派孟达和刘封占领了上庸,关羽就已经北伐了。汉中是割据益州必须占据的地方,黄权、**、杨洪清楚,刘备、诸葛亮清楚,关羽当然也清楚。
所以,刘备在汉中、关羽在襄樊、孙权在合肥,这是一个相互策应的整体行动,但最终却因为孙权主动背盟,只取得了刘备占领汉中的结果,关羽在襄樊的行动也功败垂成,而且最后被孙权所杀。
总体来说,就是刘备才在为益州扎紧篱笆,还没有来得及全盘调整蜀汉的战略规划和军事力量部署,关羽就已经被孙权偷袭,失去了荆州。这不是刘备肯不肯的问题,而是他压根没来得及有这个时间。
而在之前的建安二十年,刘备刚平定益州,孙权就派吕蒙率军二万夺取长沙、桂阳、零陵三郡,刘备就亲自率军进驻公安,让关羽率军进驻益阳,是准备拉开架势大打的。后来因为听到曹操将要进攻汉中的消息,刘备怕益州有失,才被迫与孙权讲和,同意以湘水为界,划分三郡,自己又紧急率军前往汉中。
《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建安十九年》
权大怒,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。蒙移书长沙、桂阳,皆望风归服,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。刘备闻之,自蜀亲至公安,遣关羽争三郡。孙权进住陆口,为诸军节度;使鲁肃将万人屯曾阳以拒羽;飞书召吕蒙,使舍零陵急还助肃。
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,刘备惧失益州,使使求和于权。权令诸葛瑾报命,更寻盟好。遂分荆州,以湘水为界;长沙、江夏、桂阳以东属权,南郡、零陵、武陵以西属备。
蜀汉帝国被灭前,为什么孟获的部队不来救援
诸葛亮征南中地区,收服蛮王孟获,七擒七纵的故事家喻户晓,打仗不是目的,收服人心才是王道,为世人称道!可以这么说,南中地区的归化是为蜀汉帝国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后方,是三国时代汉民族对外扩展的有力之举,堪比曹操北征乌环的壮举,甚至可以说是诸葛孔明事业的又一次巅峰!
但是在蜀汉帝国被邓艾偷袭,在生死存亡之际,南方部落为什么没有带兵来救?这个问题看似很奇怪,实际上则反映了客观事实,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:
一、来不及
我们都知道,蜀国是被邓艾率一支奇兵,偷渡阴平八百里而成功击败的。说是击败,不如说是主动投降。当时蜀汉的精锐部队都由姜维部署在剑门关一线抵挡魏国。蜀汉帝国到了后期实力最弱,仅有的家当都部署在边境上,内部十分空虚,面对邓艾的神兵天降,心理震慑是巨大的。兵贵神速,此时若征调姜维部南下已经来不及。成都为平原地形,无险可守,姜维南下打不打得赢不说,成都基本守不住。这样的条件下,南部蛮族即使得到信息愿意派兵驰援,从集结到车发在行军到成都,没有半年是不能的。因为南中地区不比成都平原,地形险恶,道路崎岖,姜维南下都来不及,更别提孟获北上了。
二、叫不动
的确,诸葛亮七擒孟获,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,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融合。但是这样的个人行为,在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面前还是微不足道的。南中地区,既成都平原往南,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。在那个时代,基本属于文化经济均十分落后的未开化之地。这个地区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阂,一时半会是很难消融的。诸葛亮征南中,其战略目的也仅仅是安定蜀国后方,不至于发生叛乱。想要他们派兵来援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同时,蜀汉政权本来就是外来政权,南中个部落很难说对其有多少认同感。再者,诸葛孔明虽智,但此时已作古很多年,孟获本人是否还在也是问题,孟获对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尽,更何况现在也不是诸葛亮当家的那个国家了。所以,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。
三、不想召
我们知道,后主刘禅与昭烈帝刘备很大不同,他是一个安乐皇帝。国家的兴衰在他看来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。刘禅这个人也可以说有大智慧,诸葛亮去世后,刘禅果断放弃北伐的国策,而是内养民力,外修邻里。专心经营国内。对蜀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他十分清楚,到了三国后期已经基本尚失竞争力,被另外两者之一灭国是迟早的事情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再用民力和国力去做无为的挣扎没有必要。所以,投降在刘禅的脑海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。从爱民的角度讲,刘禅投降的的确确给蜀汉子民留下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,要不也没有魏晋时期富庶的蜀地。有大智慧的刘禅,在兵临城下时自然会选择妥协,而不是征召南中蛮兵负隅顽抗!
四、没有用
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没有生效。蜀汉不仅征召了南中蛮兵,而且蛮兵还如期而至,那又怎么样呢?在虎狼似的魏军面前,蛮兵虽勇,恐也无济于事。当年诸葛亮征孟获,七擒七纵,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,抓了放,放了抓,收放自如。两者间的实力差距不言而喻,这里面固然有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,但是双方军队间从物质、素质到战术上的代际差异才是胜败的决定因素。区区几十年,这样的差距很难弥补,更何况这时面对的是比蜀军更强大的魏军。再者,在成都平原,蛮兵失去可以贤淑运用的地形和气候优势,惨败是必然的!所以,来了也没有用。不来才是上策。
个人观点,欢迎点赞、吐槽,如果觉得有意思,请点击关注!